凤凰古城
各位朋友:
大家好!“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到了,凤凰以秀美的山城水乡自居,厚重的历史文
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她建筑风格古朴,天人合一,官宅、祠庙、
吊脚楼群依山走势,临水造型,人文荟萃。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倚城而栖,凝碧泻翠;奇梁
洞幽秀峻险,奇诡莫测;沱江河清澈透亮,渔歌唱晚。
凤凰县总面积为1757.5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名族县。
唐垂拱二年(686)始设渭阳县。宋、元、明置五寨长官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设镇,
即为当时全国六十二镇之一。这里有古迹遗址116处,历史名村寨(落)30多个,明清两
代特色民居120多栋,石板街20多条,有唐朝渭阳县城旧址黄丝桥古城河全长180余千米
的苗疆边墙。境内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85处。2001年12月17日凤凰被国务院列为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湘楚文化在凤凰这片奇山秀水中,孕育出以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为
代表的杰出政治家、作家、画家和以田兴恕为代表的著名“竿军”。这里还有樵牛、赶边边
场、跳花跳月民族风情体验项目。在此,我们将感悟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凤凰土语、,历
史傩堂戏,等文茶灯、苗族精美无双的银饰服饰文化,苦辣咸酸百味尽有的苗家饮食文化。
沈从文故居:现在我们沿着石板小路,来到中营街10号,这里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和考
古学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这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四合院建筑。正中有小天井,天井四周是木
瓦结构的古屋,正屋三间,厢房两间,前庭三间。这座古院虽然没有雕龙画凤,但显得小巧
玲珑,古色古香;特别是那些带有湘西特色的雕花木窗,格外引人注目。1902年12月28
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沈从文,原名沈兵焕,笔名懋琳、上官碧、小兵、甲辰等。其祖父为军籍,曾任云南昭
通镇守使和云贵总督。其祖母为苗族,其母亲是贡生的女儿。这位血管里流淌着苗族血液的
苗家后裔,从小就在这名门望族的特殊环境下生活。6岁开始进入私塾习文。他习性于亲近
社会和大自然,从社会这本大书里吸收营养,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气,培育他幼小心灵的物象
灵感。然而沈从文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时期:八国联军的疯狂入侵、辛亥革
命的惨遭失败、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消烟四起的军阀奋战、中国各势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等,
都给原本就动荡不定的沈家予沉重的打击,迫使14岁的沈从文离家从戎,开始了长达6年
之久的流浪土兵生活。其间踏遍了湘、鄂、渝、黔及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广泛接触生活在
社会最低层的不同角色,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22年,“五·四”运动的余波
传进了湘西,他有幸读到进步书刊。沈从文从现实的景况中审视,把目光投向湘西大山外的
世界,于是北上来到北平。他边学习边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尔后又辗转于中国公
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编过《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
《红与黑》等报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从事丝
绸、古代服饰和物质文明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服饰文化史
上的一个空白。1978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8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6岁。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先后出版过70多本小说散文集子,他还创作出数量可观的诗
作和文艺评论,总计在500万字以上。主要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过岭者》等一系
列文学作品。
《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要
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
外孙女翠翠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的作
品与人品表现出来强烈的一致:自然、淳朴、谦逊、勤奋、博大而凝重。欣赏和研究沈先生
的作品,在欣赏他故事的清新的同时,不要忽略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在欣赏他文字朴实的同
时,不要忽略那背膈隐伏的悲痛。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去寻觅沈先生作品中的那种温馨甜美,
去体会喧哗背后的那片宁静,去游览人们向往的“世外挑源”边城。
朝阳宫: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是朝阳宫,又叫陈家祠堂,是凤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
之一,它坐落于古城区内的西门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由乡绅陈氏发动族人所建,民
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陈渠珍又率族人扩建,那时,每年的祭祖族议均在此举行。
陈家祠堂分为正殿、戏台、左右包厢等组成,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进门处的
古戏台更为突出。一副“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惠有神仙”的对联,典
雅戏台上的八幅戏曲壁画,典雅静朴,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丝怀古之情呢?凤凰有名的地方
戏叫傩堂戏,古时也常在这里演出。傩堂戏,古老而浓郁,具有神秘色彩,表演细腻,淳朴
逼真,人们称赞有“土、俗、纯、细”四大特色。代表作有“三女”,即《孟姜女》、《龙王
女》、《旁氏女》,演出时以锣鼓伴奏,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流畅,内容原始朴实,情节简洁
有趣。
石板街:城内,长长的石板路,铺满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沿街店铺,真真切切地诉说
过去与未来。满街满巷的楹联,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气息。这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
也是民族商品一条街。街道蜿蜒曲折,店铺、商品林林总总。这里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
民间艺术品和工艺品供大家选购和参观,联合国颁证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吴景莲(吴花花)
女士的扎染工艺品和东门内熊氏的蜡染国画更是别具一格。扎染、蜡染堪称凤凰民间工艺奇
葩。蜡染分土家族蜡染印花布和苗族蜡染土布,前者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风格特
异纯美,工艺为暖色调;后者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
工艺为冷色调。扎染与蜡染相比,它的特殊工艺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由于扎染的工艺
精制,制作特殊,在民间流传极为稀少,因其独有的民族特色,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
赏价值。大家可别忘了一饱口福哟。
东门城楼:凤凰县城元、明两朝时为五寨长官司所在地,当时建有土城,1556年改土
城为砖城;清康熙年间,设凤凰直隶厅,厅通判、总兵和辰沅永靖兵备道衙门都设在这里。
康熙五十四年(1715)改砖建石城。石城周长2千米有余,开设四个城门,东门叫升恒门,
南门叫静澜门,西门叫阜城门,北门叫壁辉门,各有巍峨的城楼。1940年,国民党第九战
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以“城堡一旦落入敌手,反攻不易,且不利于空袭邪路疏
散”为由,通令所属各县将所有城墙拆除。凤凰县东、北二门因防水需要,仅拆除城垛碉楼,
其他城门城墙全部被拆除。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东、北二门和连接其间的半壁城墙。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东门城楼,它是凤凰古城的四个城楼之一,城楼建于清康熙五十
四年(1715),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了。东门也叫升恒门,其意思就是城门面对着太阳
升起的东方。
现在我们一起从这个沙盘来了解一下凤凰的地理位置和景点分布情况。南方长城始建于
明嘉庆三十三年(1554),它全长192千米,呈南北走向,南起凤凰与贵州交界的亭子关,
北至吉首市的喜鹊营,有众多营盘、碉堡、烽火台、关门等组成,在当时的作用是为防止苗
民起义而建。
南方长城沿途经过了三座古城——乾州古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乾州古城在吉首
境内,也是南长城线上的一个重要屯兵城堡。凤凰古城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清康熙三
十九年初(1700)在此设凤凰厅,凤凰古城的城墙和城楼都是在清康熙五十四年所修建的,
以前凤凰的老县城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黄丝桥古城。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古石头城之一,在那里曾爆发了历
史上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乾嘉苗民起义。因当时黄丝桥古城没有护城河,以致缺水,所
以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把县城迁到了凤凰古城,而黄丝桥古城便作为南长城线上重要
的屯兵营了。凤凰古城处处风光,步步美景,我们主要概括为“十个一”。即:一只神鸟落
武陵,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碧水明如镜,一座石桥天下奇;一代文豪沈从文,一任名相熊
希龄;一代鬼才黄永玉,一洞风光天下情;一条古街通古今,一片姜糖甜透心。
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一只神鸟落武陵”吧。凤凰为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神鸟,凤凰古
城就是凤凰的化身,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武陵群峰中。“一座青山抱古城”,这儿就是
坐落于古城南部的南华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240公顷,森林覆盖率96%,1992年7月被列
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它把整个凤凰古城紧紧环抱。“一湾碧水明如镜”,就是我们古城北边的
沱江河,也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河水清澈,水流悠然。“一座石桥天下奇”就是乌巢河大
石桥,它是我国目前单拱跨度最大的石桥,单孔跨度达120米。“一代文豪沈从文”是指中
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一任名相熊希龄”是指国民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一代鬼才黄
永玉”是指著名画家黄永玉,他的画构图独特,画风怪异,被世人称为“鬼才”。“一洞风光
天下情”是指距县城仅4千米处的奇梁洞,它发育至今已有6亿年的历史了,洞内怪石林立,
风光无限。“一条古街通古今”就是门前这条石板街,它被古今中外、南来北往的人们踩得
油光发亮,一条古街承接了凤凰古城的过去与未来!“一片姜糖甜透心”是指本地特产姜糖,
满街都是,吃在口里,甜在心上哟!这边是四门明代的古炮,铸造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以前也叫做朱儿炮,古炮炮身为铁质,长1.62米,口径12厘米,重510千克,为当时战争
中最具威力的重型武器。我们可以看到东门正面墙上挂有一幅《凤凰直隶厅城防图》,它是
根据《凤凰厅志》所复制的。在这幅图中详细介绍了凤凰古城哨。碉、卡的地理位置及分布,
也展示了凤凰古城在南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军事地位。在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凤凰古城以
前的面貌。右边前两个展柜里陈列着当时苗族起义军所使用过的兵器,这些兵器都是极为原
始的器具,后面展柜里是一张《清代边墙布放图》,此图据《凤凰厅志》原版复印,在图中
展示了凤凰县境内南长城的军事布防情况,明确标明了在凤凰
境内848座营哨碉卡的位置及联络方式。好了,整个凤凰的大致惰
况就简单为大家介绍到这儿,各位可以随意参观。
熊格龄故居:顺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从大成殿的挑檐下经
过,然后来到文星街10号,这里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
龄先生的故居。
(熊希龄故居观光区)
大家好!欢迎参观熊希龄故居。熊希龄先生于1870年7月23
日出生在这里。
熊希龄,号秉三,熊先生少年时就有“湖南神童”之称,15
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熊
希龄自幼勤奋好学,记忆非凡,5岁时能背诵《三字经》﹑《百'家
姓》。熊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一
生。9岁时他的私塾教师出了一副上联“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他立即对出了下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众生赞不绝口。由
于学业成绩优秀,深得沅州知府朱其懿器重,保送至长沙湘水校经
学堂读书。在此朋间,他留心经世之学,最喜欢读顾炎武的《天下
郡国刊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万舆经耍》等书,为后来治世立论,打下了基础。
熊先生成名后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曾创办《湘报》、时务学堂和常德西路师范学校,是
湖南与谭嗣同齐名的维新派中坚。我国一些著名的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腾代远、民
国党左派宋教仁、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学生。后来,熊先生出任东三省财
政监理官、热河都统、财政总长等职。民国三年(1913)
就任中华民图第一任政府总理,当时这一任政府被舆论界称为“才子内阁”。后来,因
熊先生反对袁世凯独裁,被袁世凯逼迫解散内阁,辞去总理职务。从此,熊先生转而献身慈
善事业,并开办香山慈幼院,收养了一大枇孤儿。晚年,熊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会长,
积极投身抗日战场和战地救护,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先生病故于香港,享
年67岁。熊希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杰出的
爱国者和社会影响力巨大的人物。
在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里,大家可以看到展柜里面有一个钱
夹子,这是熊希龄先生1894年中进士时,光绪帝御赐给他的,由
此可见光绪帝对熊希龄也是十分欣赏的。好了,大致了解了熊先生
的生平之后,大家请随我到小天井参观。
院内小天井:我们参观的熊希龄故居建于清道光七年,即1868
年。整个故居占地面积是262.9平方米,分为会客厅、天井、后花
园、杂物间、碓房.住房6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木质结构建筑。在
这里你可以看到苗家特有的窗雕;左右各一形似铜钱的物件是做什
么用的呢?这小小的设计既采光又能透风,可见当时建造者的独具
匠心,进入正厅我们看到正屋两边有一副对联,这是原北大校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7年熊希龄去世以后撰写的一副
挽联:“宦海倦游环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这
副对联高度评价了先生的一生,大意是厌倦了官场,辞去官职年过
花甲的先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投袂而起,把自己积攒多
年的全部家产都捐献给慈善事业,孑然一身投人到抗日救亡工
作中。
熊希龄铜像:进人正屋后首先看到的这尊铜像,是原香山慈幼
院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捐资铸造的。铜像旁这副对联是熊先生的
亲笔“意气消磨群动里,形骇变化百年中”。熊先生曾先后担任过
奉天盐运使、财政总长,在1913年7月出任内阁总理,但由于不
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4年4月便辞去了总理职务。他组织内
阁时人称“才子内阁”,聚集了当时一流的才子,如梁启超、汪大
燮、张蹇等,但终因种种政治原因而解散。在动荡的人生历程中,
他的意气从没消退过。1920年退出官场后的熊先生创办了香山慈
幼院培养了不少人才,在他培养的学生中就有不少的国家领导人,
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笛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
等。在熊希龄故居开放时他们都题了词,寄托对恩师的思念。大家
请看这边有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米、胡耀邦对他的高度评价;
在这里毛泽东写到:“一个人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熊希龄是做过许多
好事的.....”好了大家请继续随我往前参观下一个展厅。
后内展厅:这里有一张熊先生当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拍摄的照片。先生淡出官场后半生
之力,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救济和慈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世界红十字
会中华总会会长、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等职务,亲自主持和组织参加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
救济活动。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曾收养孤贫儿童6000多人,各地人民都亲切地叫他熊菩
萨和慈善总理。大家请看这张照叶就是熊先生和当时香山慈幼院的学生们的一张合影。
我们说到这里,游客朋友们也许会问“为什么熊先生会想到要办一个慈幼院呢?”熊
希龄在督办顺直赈灾(0917年河北水灾)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地灾民有很多把自己的儿女扔
在路旁或标价出卖,或全家自杀,极为可怜。他说“孩子生下来有什么罪恶呢?为何这么惨?”
于是就萌生了开慈幼局的想法。开始是想作为临时机构,限期5个月,等水患平息后,由
家属“随时领走”,男女两所慈幼局设立后,灾童很快就收养了1000余人,可到了1918
年4月水患平息后,慈幼局准备解散时,各家属只领回了800众人。所以熊先生不得不考
虑另建一个永久性的机构,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于是,他就选址在北京西郊―香山
静宜圆。所需经费由筹赈联合会会民捐款和熊先生捐出的所有家产组成。
这张相片是先生在讲演,前者为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这是先生借长女熊芷赴前线救
护伤员的相片,长城抗战爆发后,他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名义,亲往长城前线救
扶伤员,设难民收容所10余处,筹款40多万元,收容难民5万多人,整日穿行在枪林弹雨
之巾。1937年12月25日先生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于香港,时处抗日战争时期,无法北北
上安葬,国民政府为他行了国葬;时隔5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生活过的校友自发组织为先
生迁葬,蒋先生移葬于香山熊氏墓。岁月没有冲淡他在同僚、亲友们心中的印象,尤其是香
山磁幼院历届所教养出来的5000余名孤儿,他们把熊先生深藏在记忆里。
现在我们经过的这个房间是烤火房,房间虽小却非常有特色;它的上面开了一个天窗,
是用来采光和透气的。这是苗家典型的烤火炉,上面还架了吊罐,可用来烧水。
这是一间客房,来客就住在这里。这张照片是熊先生夫妇和他们的女儿熊芷的合影。他
的女儿是在湖南芷江生的,所以叫熊芷。这边是一个典型的有湘西特色的厨房,下面生火,
冒出的浓烟可以熏烤架上的腊肉。大家来到凤凰可千万不要错过品尝凤凰的苗家腊肉哦。
熊母房间: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先生母亲吴太夫人的房间。熊先生祖居本县水打田
乡燕子岩村,以务农为业。其祖父熊宗贵清朝时曾任把总、千总等地方官职,道光年间迁到
县城居住。熊先生的父亲叫熊兆祥,自幼被过继给二伯熊士贵为嗣子,曾担任过守备、副将。
熊母吴氏,是凤凰蓝翎守备吴支文的长女,19岁嫁给熊兆祥,长夫4岁。吴氏是苗族人,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能嫁给熊希龄父亲这样一个汉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融合,是冲破了不少
阻力的。吴太夫人贤良淑德,对熊希龄的影响也非常大。熊希龄先生非常敬重他的母亲,这
儿有先生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的两位钦差大人就是端方和戴洪慈。接着
请大家随我去下一个展厅,了解一下熊先生的浪漫婚姻。
前展厅:熊先生有三位夫人,他的第一位夫人是贵州镇远人氏,因为去世较早所以没有
留下她的相片。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的产物。1888年,熊希龄年满18岁,按旧时风
俗,父母为他娶妻成家,其妻廖氏,是贵州镇远府国学生廖长龄的三女。结婚成家后该立业
了。尽管身为军人之子,家有世袭封职,军营的大门似乎永远向他敞开着,但熊希龄决不愿
走父辈的这条从军之路。他当时的最大愿望就是要在科举之路上获得成功。然而现实又那
么无情,他尚未通过省试一关,登上举人的阶梯。因此,结了婚,反而更增添了他思想负荷。
后熊希龄在外求学几年,由秀才而举人,到进士,可算是春风得意,成为湘两这个穷乡僻壤
数十年难得的玉堂金马人物。人们羡慕之至,争相道贺。然而这喜庆的日子过了不到一年,
不幸的事也发生了。1895年,熊希龄的原配夫人廖氏患肺病身亡,他们仅有的一个女儿宝
贞也因病随母亲去了。
熊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朱其慧(1876~1931),是熊希龄的业师
朱其懿的妹妹。
朱其慧原籍江苏宝山,自幼随父兄居住湖南,既有江苏人聪颖的禀赋,也有湖南人爽朗
的特质。朱其懿是她同父异母的三哥,其慧自幼和兄弟姐妹在家馆共读,文字女红,都很精
通,尤其善于言谈,她的意向常常可以左右其他的兄弟姐妹。熊希龄原配廖氏去世后,熊
希龄的恩师、湖南沅州府太守朱其懿认为“秉三前程远大,必为开国重臣.,名满天下”,
于是将自己的最疼爱的,比自己小30岁的妹妹撮合嫁给了熊希龄。1896年春,熊朱结合被
时人称赞为“龙凤配”,也有人称之为“双凤齐飞”;亲友多相赠“凤凰牡丹图”。朱其慧
1920年协助熊希龄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先生对朱其慧的感情深厚。1931年,55岁的朱其
慧积劳成疾去世后,熊希龄还在朱的墓旁为自己建造了生圹(坟墓)。1932年熊先生捐献家
产,设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
这是熊先生和他第二个夫人的全家福。先生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坐在前面的是他的
长子熊泉。熊泉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终身不能站立,一直未婚。所以熊先生现
在只有外孙和外孙女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后面是大女儿熊芷和小女儿熊夫妇,曾留学美国。
熊先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经常在百忙中写信给他的孩子们,在那边就有熊先生写给他的大
女儿熊芷夫妇的书信。在第一个展厅里还有一幅荷花图也是熊先生画给他的大女婿朱霖的,
清荷中包含了一个做官的官字,以此告诫自己的大女婿做官要做一个清官。
现在找们看到的这张相片上温文尔雅的女士是熊先生的第-三位夫人毛彦(1898~1999)。
毛彦文是浙江江山人,是民国初期中国知名的学者、教授、慈善教育家。1929年她赴美留
学,获密歇根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受聘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国立暨南大学任
教。他们的结合是“事业同志,梅开黄昏”。
1935年时熊先生已是66岁高龄,自己年事已高,女儿们都已经出嫁,儿子需要照顾,
他所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欲维持下去,便缺少一位合适的帮手和继承人,毛彦文女士和熊家很
熟,在婚姻上又有挫折,再加上她的特长在于教育,所以熊先生与毛彦文女士的结合是众望
所归。这里陈列着很多熊先生写给毛彦文的情书,在熊先生向毛彦文表白时,清华大学教授
吴宓也在追求毛彦文,她一时拿不定主意。熊先生就给毛彦文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婚书,
打动了毛彦文,他们走到了一起。这张相片就是他们结婚那天拍的。那天,66岁的熊希龄
剃去了20多年的胡须,与38岁的新娘毛彦文在上海慕尔教堂结婚,名流学者道贺的妙联
如林。他们的红娘朱羲就曾写贺联“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做大姐夫”。结婚那天上海各
界名流都到场道贺,场面辉煌,一时传为美谈。遗憾的是他们恩爱的时间很短,但正如毛彦
文所说“秉与我恩爱的结合却是刹那即是永恒,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先生去世后,毛彦文
女士就任慈幼院院长,继续先生未尽之事业。1949年慈善事业撤消后,她定居台北,于1999
年去世,享年101岁。到了这儿,讲解就要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
象,最后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北门码头:现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门城楼,它位于古城北面,沱江岸边,俗称北门,本名
为“壁辉门”,为凤凰古城标志性建筑。城门楼上有一幅石雕画,画上有三位人物,这画取
自《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上面擂鼓的是张飞,下面是关羽挥刀斩蔡阳,过五关、斩
六将,最后和张飞、刘备古城相会。这幅石雕画取百战百胜和凯旋而归的意思。城门呈半圆
拱,两扇大门均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门外建一堵月城,按风水学解释
为,城门不能对着河开,否则会城空财流;需向沱江上游开,这样城内人旺财聚。城墙修
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雕细凿,规格一致;上为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出了北门,便是北门码头,这是凤凰以的出城的主要通道。
北门为凤凰古城主要景点之一,也是影视拍摄基地。电影《湘西剿匪记》﹑《边城》
﹑《湘女萧萧》﹑《血鼓》以及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均在此拍摄外景。
请看这边双向跳岩,为沱江两岸居民主要通道,双行66对,共132墩。后边的木板桥
是明朝以后修建的,作两岸居民过河之用。
沱江泛舟︰大家请看,北门城楼位于沱江南岸,城楼和古城墙事始筑于清康熙五十四
年(1715),距今已经280历史了,它久经沧桑,却巍然屹立,见证凤凰古城的发展与变迁。
北门,以前是个码头,为连接外界的口岸。缓缓流淌的沱江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河
水清澈,水流平缓;沱江泛舟,乌蓬船头,苗姑放歌,好似仙境。沱江世世代代哺育着古
城的儿女。你们看河上架的这座木板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年代;旁边的石礅就
是本地人说的跳岩,为湘西又一建筑特色。码头边上这些手拿棒槌洗衣的姑娘们就是舞台
角色的艺术原型。大家都看过电影《边城》﹑《湘西剿匪记》﹑《湘女萧萧》吧?不少就
是在这里拍摄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泛舟沱江,穿行古城,去欣赏两岸的美景。
吊脚楼本为南方诸民族的建筑,但在湘西却演绎出特殊的风格。这种吊脚楼,飞檐翘
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龙画凤,还有“万”字格和“喜”字格,象征
龙凤呈祥和吉祥如意。眼前这排吊脚楼更具风韵,悬空而出的部分,是由一根根木棍支撑
起来的;这种吊脚楼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江边逶迤多姿的吊脚楼,古色古香,飞檐
斗拱,古韵悠悠;青山如黛,一湾碧水,波光粼粼;渔舟点点,青烟袅袅,让人心旷神怡,
为之迷醉。
这座桥就是凤凰最大的古桥,名叫“虹桥”。相传朱元璋听了牛鼻子道人摆布,斩断龙
脉破坏了风水,凤凰百姓义愤填膺,一定要将龙颈接起来,就用红岩修了这座大桥,并提
名“虹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九年(1670)加修,2001年朱镕基总理曾到
这里游览并题写“凤凰城”三个大字,2005年吴邦国同志也曾到过这里,并题写了“天下
凤凰美”。这里就是凤凰传统的体育节目——赛龙舟的地方,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就将两只
运货的木船捆绑起来,在这个小河湾里一争高下,也叫龙舟竞渡。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里,
翠翠不就是在这样的吊脚楼下看龙舟吗?虹桥上原有吊脚亭,亭内设有12家店铺,1956年
因修公路,原楼亭和两侧牌坊全被拆除,2001年当地政府对桥面进行修复,又修复了以往
的面貌。虹桥有“溪桥夜月”的美名,是古城八景之一。
穿过虹桥,看立在水边的吊脚楼群,展现出一幅朴素湘西的画卷!左边是东关门,
与奇峰相邻。山峰上有一寺,叫“奇峰寺”。右边这个特殊建筑就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
生的画室——夺翠楼。黄先生自己为该楼写了一幅对联:“五竿留宿墨,一篙下洞庭。”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阵阵歌声,这是悦耳动听的苗家山歌,前面便是苗家姑
娘的点歌台。看,一个个衣着秀丽的苗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各位来宾,她们的热情
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此时此刻,您是否感受到凤凰
古城的山美、水美、歌美、人更美!哪位先生小姐来对上一首吧!
现在,我们进入沙湾中心景区了。眼前看到的那座山峰,就是青龙山,哪里曾经
是本地人们拜神求雨的地方,山上曾有一座八角楼,楼阁伸到天里头。
这边,是万寿宫,过去是江西商人的会馆。这座小县城为“楚黔西南苗疆”之咽
喉,为古代屯兵的军事重镇。明末时期凤凰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正规官兵达到七八千,
故有“六千居民八千兵”的说法。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文化。
那里,是遐昌阁,六角形,大木构架,分三层三檐,上盖小青瓦,是沙湾建筑群
中最具特色的建筑。
还有准提庵、万名塔、杜母园、沈从文墓地等景点,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讲解。
虹桥:现在我们来到虹桥。虹桥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
清康熙九年(1670)加修。桥面上原有吊脚亭,亭内设有12家店铺,1956年因修公路,原
楼亭和两侧牌坊被拆除。上世纪末修复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2001年4月8日的下午,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凤凰的时候就登临此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并在这里欣然挥
毫,留下了“朱镕基辛已春凤凰城”的珍贵墨宝,大家都知道,朱总理一般都不题字的,
他能在这里题字,说明他对凤凰的评价是相当高的。2004年3月4日泰国公主诗琳通也来
到虹桥,在大厅品茶赏艺,并用中文在这里写下了“天下凤凰”四个大字,大家请看这张
相片,中间这位就是泰国公主了。诗琳哦你个猪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中文特别好,
所以有“中国通“之称,她也是中泰友好的使者。
桥下,可以看见一排有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沈从文先生的文稿中装满了沱江沅水
两岸吊脚楼里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我们立于临江的吊脚楼窗前,凭吊脚楼的沧桑岁月和东
逝之水,重温那遗落在吊脚楼中的迷人梦境。
万寿宫、万名塔:下了船,我们步入沙湾这里有旧时八大景中的“溪桥夜月“、”
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和“奇峰挺秀”四大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万寿宫,又叫水府庙
因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习惯叫它江西会馆。万寿宫占地四千多平方米,是我县最大的
民间建筑,宫内的遐昌宫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初建时的原貌,相传江西商人在凤凰发财之后,
修建了这座万寿宫,游人不服就在对面修建了一座尼姑庵—准提庵,并在准提庵的墙壁上
留下了两只大眼睛,想看看江西人是如何发财的?江西商人不高兴了,于是在沱江上边修
了一座塔挡住那两只眼睛。
又传沱江边本无塔,传说江边的岩下有一对金鸭子,不时兴风作浪。清嘉庆年
间,人们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之,该塔当时取名纸炉,用于集中焚烧用过的废纸。
这就是万名塔,这里原是字纸炉的遗址。据传说,乾隆十一年,古城扩建了笔架
城之后,为培植风水,便在沙湾黄土江边修(467)塔一座。它象一支巨笔,与笔架城遥相
对应,像使凤凰城人文蔚起,可惜这支象征文化的巨笔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了1985年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捐画义卖,集资重修,由黄永玉先生更名为“万名塔”,此塔比原塔高
大了许多。
高高的万名塔,承载着悠悠的历史,古老的水车,度量着地久与天长;长长的
柳枝,轻抚着过路的游人。青山倒影,牵动着画中的缕缕情思。一江琉璃一江翠,两岸灯
火两岸辉。
天王庙(三王庙):现在我们来到三王庙,又叫天王庙、三候祠,相传北宋时
有杨氏同胞三兄弟杨应龙、杨应虎、杨应豹,武艺超群,他们在湘鄂西一带保边卫民,立
下赫赫战功,所以被皇上封侯并立庙祭祀。三王庙建成后。人们常来此地祭祀,求子祈福,
一些墨客骚人也经常来吟诗作画,以文会友。清宣统三年11月,凤凰绅士田应全、唐力臣
等人在此召开大会,响应辛亥革命,举行凤凰起义,后来在此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
三王庙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后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傩娘。相传在原始
洪荒时期,一场滔天洪水,灭绝了人类,仅有一对躲在南瓜中的苗族兄弟幸存。为了繁衍
苗家后代,兄长提出与妹妹成亲,妹妹认为兄妹不可以成亲;于是二人从高山上各甩一叶
磨盘,求天地做公断,两页磨盘滚下山后,合成了一幅,于是兄妹二人不敢有违天命而拜
堂成亲。因此在我们千里苗山,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兄妹拜堂,地久天长。这对兄妹被称
为傩父傩母,湘西现在还流传的傩堂戏和傩舞,就是从祭祀傩父傩母的仪式中发展起来的。
这个传说揭示出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漫长而艰难。
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是凤凰24家宗祠堂之一;
为太子少保、果勇候、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了;
他是木结构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多平方米,由大门、过亭、戏台、廊房、正厅、
厢房组成,其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画凤,
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2:4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yoguilin.com/write/1678718675127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