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地区铀矿成因研究
陈建英;王云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9(039)003
【总页数】5页(P417-421)
【关键词】铀;铀矿化;铀富集;成矿机理
【作者】陈建英;王云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德阳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14
地处扬子准地台川中台陷、旺苍通江台凹和剑阁梓潼台凹,区内分布有九龙山背斜
北、苍溪向斜、汉旺山向斜、大两会背斜。北边为米仓山、龙门山褶皱带,东和大
巴山褶皱毗邻。由于横向沟谷切割,北缘呈中切割中低山地貌,南缘为红层浅丘到
深丘的桌状、条状山地。区内最大水流为嘉陵江,其支流如东河、白水河、南江等
三、四级河流后汇入长江。
区域北部属扬子准地台北缘大巴山龙门山台缘褶带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以地台构造
特征为主,兼有地槽构造的特点,褶皱、断裂比较发育。南部处于四川盆地北缘,
褶皱开阔平缓,具典型的地台盖层地质构造的特征。
区域北部元古界和古生界出露区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南部中生界侏罗—白垩系中
的构造线方向,因受西部北东向龙门山地槽的影响呈北东东—南西西向,东南部
构造线则呈北西向。
在北部元古代地层中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褶皱多呈紧密的高角度线状复式背向
斜,次级的倒转背、向斜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是长而宽的大断裂带,其次级断层多
具逆冲、逆掩性质。区域南部及其外围褶皱构造为开阔平缓的向斜、背斜,断裂构
造不发育(图1)。
区内自北而南主要地层由老至新分布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
1)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煤及白
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砾岩相间组成。
2)侏罗系下统白田坝组(J2b):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为陆相含煤层,由深
灰色泥岩夹中细粒岩屑砂岩,底部为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屑中—粗粒砾岩;中段为
粘土岩夹细碎屑岩;下段为紫红色巨厚层状泥岩夹砂岩,底部有一层岩屑石英细砂
岩。
3)侏罗系中统千佛崖组(J2q):分二段,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
岩夹中细粒岩屑砂岩,底部为5m厚浅色石英砂岩;下段为深灰色厚层状粉砂质
泥岩夹中细粒砂岩,顶部紫红色泥岩,底部为岩屑砂岩。
4)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紫色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叶肢介
泥岩”。
5)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紫色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叶肢介泥
岩”。
6)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紫红色粉砂岩、泥岩。
7)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红色碎屑岩建造,各岩性段下部为几层较厚的
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若干厚度较小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互层,上段顶部砂岩,含
炭质。
8)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1c):砂岩泥岩不等厚韵律层,分多9~13个韵律。
9)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砂岩泥岩不等厚韵律层。
10)第四系(Q):分布于工作区内各河道、沟谷,沿嘉陵江两岸高山顶部见“苍
溪”卵石层。近代河床沉积、坡积、残积、黄土等。厚0~30m。
1)褶皱构造:区内构造位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处。
西临龙门山褶皱带尾部,东靠米仓山复背斜南坡和南大巴山推覆体,南临川中盆地
且与雪峰—川鄂湘构造带相望,大的断裂构造一般少见,褶皱构造发育。
九龙山背斜:北起旺苍县张华镇以东,南至苍溪县白桥镇的西南,全长约63km,
宽约15km,呈NE-SW向展布,背斜开阔平缓。
苍溪向斜:该向斜北东端起于苍溪县白山乡,南西端止于苍溪县东青镇西南,全长
63km,宽约10~15km,呈NE-SW向展布。
大两会背斜:位于盆边、汉旺山复式向斜之南,东西长49km。背斜开阔、对称,
两翼地层倾角50°~60°,枢纽波状起伏,起伏角3°~15°,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
次为奥陶系—三叠系,出露地层由北向南,依次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倾
向SSW-SSE,倾角45°~20°,向南变缓坡。
2)断裂构造: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规模较小,而节理、裂隙普遍较为发育。
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岩石放射性强度值普遍较低,一般变化范围在2.4~
4.0nc/kg·h之间,按地层划分,区内西部的白垩系白龙组(k1b)放射性强度值
最高为4.8nc/kg·h。其次是区内西部的侏罗系蓬莱镇组(J3p2),为
4.70nc/kg·h。东部的白垩系苍溪组最低为2.5nc/kg·h,按岩性划分,放射性强度
最高为西部的泥岩,4.7nc/kg·h。最低为东部的砂岩2.4nc/kg·h。在同一地段,
不同地层和不同岩性的放射性底数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不同地段同一层位和同一
岩性的底数变化较大,在地域上有较大差异,如西部底数高于东部,说明铀通过后
生改造,在不同地段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浅色层为3.61~3.87nc/kg·h,红色层
一般4.60~4.90nc/kg·h。全区放射性强度背景值是西部高,东部低(见上表)。
离散程度高,变异系数大,表明放射性元素在岩石中活化转移,富集矿化的可能性
大,前人在东部砂岩中发现大量的铀矿化异常点、异常带和较好的铀矿化体、铀矿
体,这证实了砂岩和砾岩是很好的铀矿化层位。
区内各韵律层中都有矿化现象,局部富集成矿,零星分布的异常点,γ偏高场则把
它们联系成一体,形成一个总的NE向展布,高趋势值间近NE向的过渡性中低趋
势带,变异系数最大,剩余值进一步圈出矿化有利部位,区内各种等值场吻合程度
高,符合性好,正是区内铀富集成矿有利地段(图2)。
区内出露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砂岩、泥岩,为一套陆相沉积红色碎屑岩建造。
各类岩石伽玛底数普遍较低,且较稳定,不同岩性的底数分布曲线呈单峰对称状,
属正态分布型。在整个苍溪向斜内没有连成片的特高、特低场。偏高场多呈小扁豆
状分布,其长轴方向呈NE-SW向展布,与地表异常、矿化的分布相吻合。
砂岩铀矿石较无矿砂岩SiO2含量少12%,CaO含量增加7.4%,烧矢量增加
5.7%,SiO2减少和CaO增加的原因在于成矿过程中方解石交代石英和长石并带
走了SiO2引起,而烧矢量增加则是矿石富含有机质所致。与砂岩矿石相比,砾岩
矿石含有较高的SiO2,矿化泥岩则SiO2、CaO含量偏低,而Al2O3、MgO和
K2O含量偏高,引起的原因分别是砾岩矿石中硅质砾石和泥岩中有较多的水云母
类粘土矿物。砂岩和砾岩矿石FeO含量均大于Fe2O3含量,其还原系数
K(FeO/Fe2O3)值分别是1.56和2.63,反映铀富集成矿时的弱还原—还原环境。
研究区位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处,但不同时期起主导
作用的物源区不同。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龙门山为主要物源区,早中侏罗世和早白
垩世米仓山和大巴山为主要物源区。这些物源区地壳成熟度相对较高,经历多期次
的构造演化,铀元素趋于向陆壳迁移富集,为后期铀成矿奠定了基础。盆地盖层上
三叠统、侏罗系地层中发育的多层灰色碎屑岩层本身铀含量较高,已发育有铀矿点、
异常点,为后期铀成矿提供铀源。
区内坳陷经历了燕山、喜山构造活化,盆地边缘构造发育,坳陷深度大,盖层掀斜
抬升强烈。喜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地层全面褶皱,产生大量断裂、裂隙、节理,导致
地层水运移和大气淡水的下渗,进而引起了溶蚀作用,提高了岩层的渗透率。地层
褶皱产生的张裂隙和NE、NW向断裂导通了侏罗系、白垩系各含矿含水层,形成
了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利于古层间氧化带的稳定发育和铀元素的长
期迁移富集。矿化体均产于褶皱构造的翼部,尤其是翼部由陡变缓部位。矿(化)
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长轴方向与褶皱轴向大体一致。
主要含铀地层为:①苍溪组(K1c)为区内重要含矿层之一,从西向东由9~13个
正向半韵律组成,各韵律均可分两个岩性段:下部岩性段(浅色层)由浅灰至深灰
色、灰黑色岩屑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组成,局部富含炭屑、黄铁矿是铀矿化富集
部位。上部岩性段(紫红色):由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各韵律
厚度不等,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变化,具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含钙质结核和虫迹构
造。②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5-3),以钙质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
岩、煤线及不等粒砂岩,铀矿化常赋存于煤线上部或顶板。③下中侏罗统白田坝组
J1-2b,为灰色、深灰色厚—厚层状细粒砂岩、粉砂岩及少量泥岩,分布广泛,厚
度较大、稳定,是区内重要含铀层位之一。④下沙溪庙组(J2xs),由紫红色厚
—巨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绿灰色、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不稳定的细
—中粒砂岩,顶部为深灰色“叶肢介泥岩”,底部为浅灰色巨厚层状细—中粒岩
屑石英砂岩,与下部地层呈冲刷接触,潜在铀矿化存在于紫红色泥岩夹持的浅色砂
岩中,分布广,厚度大,且稳定,是区内重要含铀层位之一(图3)。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成煤时期,来自盆地山区的含铀碎屑(其中少量的活性铀)进
入成煤湖沼环境,活性铀被还原介质吸附与含铀碎屑共同保存在含煤地层中,形成
铀矿化。在红层发育期中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周山区及盆地处于氧化还原环境,
物源区铀不断活化转移,带入盆地河湖洼地,并不断浓缩,进入还原环境富集。
矿化部位岩石颜色为黑灰至绿灰色,富含有机质,可见到黄铁矿,FeO/Fe2O3比
值高,矿化所处的地球化学相属氧化-还原或弱还原环境。研究区外围矿床中胶状
黄铁矿、莓状黄铁矿、白硒铁矿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标志着成矿时良好的还原环
境,因而,矿化地段低价铁含量愈高,铀矿化愈好。
有机质也是铀沉淀富集的重要标志,有机质是铀的重要吸附剂和还原剂。铀在沉积
成岩阶段被有机质吸附,特别是分散状的有机质,由于其粒度小,有效面积大,吸
附能力强,易于铀的富集。同时有机质在沉积、成岩阶段过程中形成的炭氢化合物
对铀的沉淀起着重要的还原作用。因此有机质含量愈高,铀矿化愈好。
铀矿化均处在不整合面、冲刷面上。铀矿化呈带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也
与古河道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受古河道的主河流亚相与边滩亚相中的洼地,凹兜、
冲沟、冲槽等微地貌控制;古河道拐弯和主支流交汇处也是铀富集有利场所。这些
部位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沉积物质丰富,成岩和后生阶段利于含铀水的运移和聚集,
有利于形成较好的铀矿化(图4)。
根据岩石物质成分和铀矿化特征,认为本区铀矿化体、矿点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
岩、后生和表生四个阶段。
1)沉积阶段:研究区铀来自盆地边缘米仓山-龙门山地区,被地表水以碎屑、溶
液和胶体形式带来,并浸取了沉积区岩层或风化物中的活性铀,于白垩纪早期沉积
在侏罗系蓬莱镇组红层不平整的风化间断面上,在有利的相位和环境中形成了铀源
层。
2)成岩阶段:沉积物继续堆积,铀源层深埋,地球化学环境发生改变,有机质分
解,释放出腐植酸,黄铁矿和白硒铁矿结晶共生,其它矿物发生交代,铀开始初步
富集。
3)后生阶段:随着岩石固结,钙质结晶,有机质分解炭化,地球化学环境由氧化
转变为还原,低价铁还原析出,活性铀结晶成沥青铀矿和铀石。
4)表生阶段:随着地壳抬升,岩层发生轻微褶皱,在氧化环境下,岩石中的铁质
氧化形成赤铁矿,将岩石染成红色。矿化形成后的构造活动微弱,深埋地下的盲矿
体仍然处于还原环境,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小,故能完好储存于地下岩层中。
1)区内具有较好的形成砂岩型铀矿的铀源条件、构造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和地层
条件。区内发较多矿点、矿化点和异常点,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区处于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隆起而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的地层三叠系须
家河组、侏罗系白田坝组、千佛崖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地层中均有天
然气藏发现,其中沙溪庙组和蓬莱镇组尤为突出,据此推测该地区中生代地层可能
赋存有砂岩型铀矿。
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和上侏罗统遂宁组是区域上的铀矿化层
位,同时也是油气储层或含煤层位。所以应拓宽思路,坚持多类型、多层位找矿,
实现煤-油-铀兼探。
【相关文献】
[1]赵殿臣.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区域地质及铀矿矿化特征报告[R].核工业西南地质勘探局二八二大
队.1975.
[2]牛跃南.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砂岩铀矿工作规划报告[R].核工业西南地质勘探局二八二大队.1983.
[3]陈建英.川北地区铀矿重点工作方案[R].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2012.
[4]陈田华.川北砂岩型铀矿床成因找矿远景[J].四川地质学报,2017,37(1):70-72.
本文发布于:2023-02-17 23:5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yoguilin.com/write/1676649488373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