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History
从文人纪事题咏看康雍乾时期天津盐商私家园林的转折
Study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anjin Salt Merchant‘S Private Garden in Kangxi,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
through the Literary Lyrics and Poems at that Time
张亦弛/ZHANG Yi—ch 部分,存清代康雍乾时期产生l『从模拟天然雅趣的文人化同林过渡到追求精致
的火系,园林构筑及同内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部有强烈的表征,并与当时的技
;城市景观格局;闰林活动
key component in the landscape history of northern China,have emerged a great
elaboration focused artificial garden during the Kangxi,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 in Qing dynasty.This transtbrmation was strongly reflected in the fields of urban landscape layout,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ural
lifestyle in the garden,and was also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the garden building skill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salt merchant at that time.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Kangxi,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Tianjin Salt Merchant’S Private Garden;urban landscape layout;
cultural lifestyle in the garden
清代的天津,作为长芦盐业的中心,芦商汇集之所在,曾先
后出现过数十座可与同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媲美的盐商私家园林,
其在造园技艺和园林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而作为中国
古典园林的最后一个繁荣期,康雍乾时期的园林风格也际逢一个
转折的时代,诚如周维权教授在对中国古典园林史进行分期时所
指出的,直至康熙时期“园林仍然保持着一种向上的,进取的发
展倾向”,而后“则呈现为逐渐停止的,盛极而衰的趋势j,I ;
而这种转折在天津的盐商私家园林内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如园
林在城市格局中的位置、园林构筑风格,以及园内的生活等方
面。
1康雍乾时期的天津盐商及其私家园林
自明永乐二年(1 404年)成祖朱棣在直沽设卫并赐名“天
津”,该地就作为扼守京畿门户的军事重镇而发展起来。随着满
清入主中原并定都北京,天津逐渐成为南方漕粮进京的重要码
头与南方货物的集散地。而清初长芦盐业的发展以及康熙七年
(1 668年)长芦巡盐御史衙门由北京迁至天津,都促使这座新兴的
商业市镇成为长芦盐业管理、生产和转运的中心。
因清代在盐政方面沿袭了明代世袭引窝的专商引岸制度 ,
许多盐商也因之发家并成为一方富豪。而作为清初长芦盐业中心
的天津,也成为盐商汇集的所在,并形成了“津门之地本斥卤,
第一生涯f佳鹾贾f2】的局面。
“盐商在天津致富以后,商业资本的一个主要去向就是在
天津置办大量的房地产业,包括高大气派的豪宅和景色优美的园
林” 。在《天津县志》《重修天津府志》《天津县新志》等志
书中有所记载的康雍乾时期的盐商私家园林即达20余座之多f表
1),而其中更产生了如“海内名流过津者,无不假馆,称为小玉
山云”【4】的问津园,以及与扬州马氏秋玉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公
干小山堂并称清代三大私园的水西庄。
2从清人题咏看盐商私家园林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笔者根据《天津县志》《重修天津府志》《天津县新志》
《天津历史名园》等史志中所记载的坐落位置,将康雍乾时期各
盐商私家园林的分布标注于道光年间的天津地图瞄】f图1)之中,图
内各园址编号对应于表一中的园林序号,可见其时天津盐商园
林多位于天津旧城的北、西北与东北部的河流附近,而这一空间
专商引岸制度,即盐商凭借引窝向盐运使衙门领取盐弓 然后依照盐引在相 叉称为引窝。
87
风景园林历史
分布与康雍乾时期天津的城市格局颇具关联。诚如台湾学
者章英华所指出的,康熙初年,天津的“城市西北和东北
地区已有相当杂粮店,这反映出城外西北与东北方面的发
展”l6 J,且该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一直保持至1 9世纪。故
而,早期天津盐商私家园林的选址多位于经济与水陆交通
较为发达的区域,但园林与河流间的关系在稍后的雍乾时
期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通过图1也可以看出清初的盐商私家园林(如(D、⑤、
、⑧)多毗邻运河而建,稍后也出现于海河两岸(如⑩
等),其中多数还特意选择在河流的内弯曲处(如②、③、
L4 、L 、⑥等1,即风水中的“巽位”吉方 。。当时文人
墨客留下的一些题咏园林的诗句就多与水景有关,如吴雯
颂张霖之问津园道: “河流带残雪,轻舟问前渡。沙软
没屐齿,柴门向溪路”(《春初过问津园》);张霪咏梁洪
的七十二洁草堂云: “鸥影开门白皎皎,潮声卷帘青茫
茫”(《草堂》);赵方颐则描述王氏怀园“到门封舶棹,
入竹乌提笼”(《五月二日游怀园又作》)。在园林建造方
面,也多利用其周围的河道环境,借助园外景物来衬托
园中景观的效果的这一点同样可以在时人的诗作中得到反
映,如姜震英称问津园“花须的砾随风 ,帆翅参差隔树
移”(《问津园雅集诗》);龙震提到老夫村时写道: “树间
蝉寂寂,门外水漫漫。洗菜童临渚,锄瓜人过滩”(《夏日
闲居》);樊彬则留下了“篆水楼前秋月白”的诗句f《津门
小令》1。
但至雍乾时期,随着财富积聚途径的多样化与城市商
业和文化生活的繁荣,盐商对码头的依赖不再是其最重要
的择居考量因素,其私家园林与河道的关系开始弱化,园
址的选择自然不再着意于河道附近,同时对园外环境的依
附也逐渐疏离了造园的中心理念,设计者们转而关注园内
景物的构思。如乾隆年间建成的萧闲园就位于城中心钟鼓
楼的东南方(⑩),华鼎元在诗中即指出园主的旨趣: “老
翁意趣本消闲,结构名园近市闻”(《萧闲园》)。又如乾隆
朝晚期建成的寓游园,坐落于旧城东门外,李承鸿在赋诗
咏道: “花柳天然合,回环地势难”(《构寓游园成,同人
以十景诗见贻,赋此为答》),反映出此时的造园者在园内
空间结构上营造景观的倾向。而稍早前出现的水西庄(⑩)虽
然“三面环抱大河”,但园主将其“周遭缭以短垣因地布
置”,使得园林与周围环境中独立出来。陈元龙在《水西
庄记》中罗列出若干传说中的景观之后,喟叹“独未有为
园以收其胜者”;而在描述水西庄内的若干景物后更称赞
“津门之胜,于是乎得揽于几席矣”。在足以显现水西庄
景物之盛外,从中亦可见此时的造园时尚,已从将园林置
表1 康雍乾时期的天津盐商私家园林
园林名称 园主 兴废年代
1 问津园 张霖 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后
顺治(1644--I621年)、康熙(1662—1722年)之交
2 篆水楼 张霖
一康熙(1 662—1 722年)晚期年
康熙(1662—1722年)、雍i(1723—1735年)之交
3 怀园 王氏
一同治(1862—1874年)中前期
d 沽水草堂 安尚义 康熙(1662—1722年)初期一乾隆(1736_1795年)初期
5 一亩园 张霖 康熙前期(1680—1690年卜?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一嘉庆(1796—1820年)、
6 杞园 金玉冈 道光
(1 821—1 850年)之交
7 艳雪楼 佟镪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一嘉庆(1796_-1820年)年间
8 遂闲堂 张霖 康熙(1662—1722年)晚其B一乾隆三十一四十年(1765—1775年)
9 帆斋 张霭 廉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后一乾隆(1736—1795年)初期
1O 老夫村 龙震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后—7
11 岭南轩 金平 康熙(1 662—1 722年)年问一?
12 七十二沽草堂 粱洪 康熙(1662—1722年)年间—
13 依绿园 王氏 康熙(1662—1722年)年间一7
14 虚舟事 采旧山 康熙(1662—1 722年)晚期--?
15 水话庄 查曰乾 雍正元年(1723年)一同治(1862--1874年)晚期
16 浣花村 杜甲 雍TF(1723—1735年)年问_-?
17 萧闲园 杨秉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一咸丰(1851—1861年)年间
18 思源庄 张映辰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光绪(侣75—1908年)年间
19 一柳园 金领云 乾隆(1736—1795年)年间—一
20 西园 查昌业 乾隆(1736—1795年)年间一?
21 寓游园 李承鸿 乾隆(1736—1795年)晚期一民国初期
22 枣香村 童葵园 乾隆(1736—1795年)年间一?
于环境之中作为整体欣赏的方式转向于对园内景物构筑的追求,传达出强烈的欲收天下美
景于一园的愿景。
3园林构筑风格的转变
清初的天津盐商私家园林在构筑风格上继承了传统文人园林的某些特征,着意于清新
自然田园景致的营造。但至雍乾时期,这种田园风格的文人园林逐渐向细致奢华并具有人
工韵味的园林发生转变,并体现在园林的规模、园中的建筑和花木配置等方面。
就造园规模而论,清初天津盐商私家园林往往规模不大,如老夫村“仅五亩”,一
亩园顾名思义只有“一亩”,杞园也只是城西北角内的一个“小园”而已:而名动海内的
遂闲堂之规模虽无记载,但其经过“前后远近”移植“七株”垂杨后,竟然“亦无地可种
矣”(张霖《遂闲堂别墅移柳记中》),从中亦知其规模不会太大。但至雍乾时期,盐商私家
园林的规模已呈现大型化的趋势,如童葵园的枣香村即占地“数亩”,而查氏的水西庄则
更达“地周百亩”之巨。
建筑要素的日趋突出是康雍乾时期天津盐商园林转折的另一个表现。清初天津盐商园
林多以天然环境为基础构园,并在其中点缀少量建筑,以形成清新天然的野趣景致。沈一
1)本表资料来源于《天津县志》《重修天津府志》《天津县新志》《续天津县志》及《天津历史名园》等史志文献,其中问津园、篆水楼、一亩园、遂闲堂均为盐商张霖的宅园:思源庄为张霖之曾孙张映辰在其先褪问津
园基址匕重新构筑;杞周为金玉冈在其父金平岭南轩的基础上加以建筑;水西庄,叉名芥囿,为查氏家园的总称,其内亦可分为水西庄、屋南小筑、小水西、介园等园。
②这是指栖走向的河流在个别纵向车犄的流段,其拐点的内侧位于河水之隽I南加舾南方,分禺U对应先天J\圭卜与后天 m翼1立。
88
揆描述问津园的景观是: “小筑池亭傍 I; ̄13,双扉时许故
人敲”f《集问津园分赋时余有楚行》);查曦描述沽水草
堂的气象时称: “高馆围秋色,轩窗四面开,午阴当户
静,清气逼人来,鸟语风前竹,虫书雨后苔”f《游沽水草
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堂”“庐”“亭”等
字目艮经常出现在此时的咏园诗文中,实际上它们仅是“蓬
窗” “茅斋” “草亭” “苔径” “柴门”等朴素建筑的指
称。如徐文山《题金芥舟黄竹山房》诗中称道“一座草亭
里,烟霞与世忘”的杞园,只不过是“苍篦”“山房”I71而
已;而大盐商张霪的帆斋,虽号称有琴海堂、云庵、阅耕
堂、诗星阁等景致,也被人目为不过是“陋若村舍,读书
其中”l, 的所在罢了。
然而进入雍正晚期之后,建筑要素在盐商私家园林中
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体现在园林建筑数量增多,工程
量也日趋浩大。如水西庄内“垒石为山,疏土为池 斧白
木以为屋”(查为仁《抱瓮集・水西庄诗并序》),内有水琴
山画堂、夜月廊、藕香榭、数帆台等上百处园林建筑。在
李承鸿的寓游园内的所谓十景,也多以园林建筑而著名。
另一方面,建筑要素的突出则体现在对于建筑形式的关注
之上。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已经颇为丰富,除亭、台、堂
外还有轩、舫、屋、庵、桥、牌坊等。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清初相关文献中未有记载的堆山叠石技术 到了雍乾时
期被广泛应用于盐商私家园林之中。从《续天津县志》中
萧闲园的平面图(图2)u-j- ̄,人工堆叠的假山构成了园内的
主景,而因假山所成的入室峰、抱膝石、宿云洞等更成为
杨秉钺所津津乐道的萧闲园十景。
与此同时,园内的花木配置方式也逐渐从素朴的原
生植物向人工栽植植物的精致景观转变。在历代的农家
诗中“瓜苗”“豆叶”“芦苇”“径草”“荷花”“麦
田” “藤蔓”“菰” “蒲”等植物名称l:Idl:l ̄皆是,具有野
生情趣的原生植物不仅构成清初天津盐商私家园林内花木
配置的主体,还使得园内生机盎然充满野趣。《天津县新
志》记载宋旧山的虚舟亭中“平桥曲榭,芦苇纷披,夏时
荷开绕亭,烂如云锦”:龙震在《雨中坐欤乃书屋》中
描写张霪的帆斋也是“瓜花豆叶影参差,雨果斜阳未落
时”;安尚义的沽水草堂中则是“入门高兴发,弥望尽浦
莲”(翁嵩年《沽水草堂》)。不过随着园内花木配置的多
样化,在保存原生植物的同时,园主们还会依据个人喜好
在园内栽植心仪的植物作为点景,从而使得园林更具文人
情怀。如张霖认为其遂闲堂“筑于人境,闲则闲矣而不
幽”, “于是乎移柳”,并采取“门入”“屋上”,甚至
“破壁进之”的方法以使其园林因树而幽f张霖《遂闲堂别
墅移柳记》);王氏的依绿园中也是“杂树数株,扶疏掩
LA History
一
== 一、
_ 丑 :u-
匝
=山
;
~一
一 ——_■■
~=k 一 _=
/
二蒯荽 一 i ・l告 “—‘|=一
~~ ,~
一一 ~鼍
~~ ~
,
,固
一 =.:=i
1问泮吲 12七十■
2篆水楼 沽草堂
怀闶 13依绿I词
沾水草堂14水两膳
一亩 1 浣仡村
杞陶 1萧闲
7艳雪楼 17思源序
遂闲堂 18一柳园
帆斋 19西吲
1老夫村2O寓游同
ll岭南轩2枣香村
o —●^。J一
甍 ‘~_'q .摹蜜杷 琳 二 0
圈l尿乾时期天津盐两私冢I刷林分布图(作者自绘)
映”,但“主人以余爱竹,植一丛所憩东室外,风来瑟瑟作声,夏月取凉。”f陈仪《王氏
别墅记》(依绿园))
尽管雍乾时期天津盐商私园的花木配置仍具浓厚的文人色彩,但相对清初盐商私园
中花木配置的浑然天成而言,其人工模塑的痕迹已经颇为明显。如杨秉钺萧闲园中的种芗
渠,从平面图可见明显的人工痕迹,就是在人工方池内种植荷花;而查氏水西庄内的花木
配置则更是“竹木荫庇于檐阿,花卉缤纷于阶砌”(陈元龙《zki ̄ig))),以追求“姹花蜗
竹,延荣接姿,历春绵冬”(查为仁《抱瓮集・水西庄诗并序》)的效果,甚至还出现了通过
大量人工移植形成数亩“菊郁深翠”江南竹林景观的绣野移(图3)。
4园内物质文化生活的转变
康雍乾时期天津盐商私家园林内的活动也经历了巨大的转折,也就是园林的功能逐渐
风景园林历史
从园主自娱的场所向社交活动的交流空间发生转变。清初天津的
盐商私园,其园主虽为盐商,但在园内的物质及文化生活方面却
体现出较浓厚的文人色彩。诗文唱酬作为传统文人社交内容的标
志之一,也是清初天津盐商私园内的主要文化活动,而参与者往
往是与园主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以及文坛名宿。如帆斋、七十二
沽草堂等园林内均常有唱酬活动,参与者除龙震、张霪、梁洪等
园主外,还有朱彝尊’、吴雯 、姜宸英 等文人,这些人在园内
“或一日—聚,或十日一聚,或一二日即一聚,或连日夜相聚。
聚时即觅题吟诗,互相删校为乐”(龙震《记亡友张帆史交情始
末》1;而其唱酬之作也多辑录成册并冠以园名刊世,知名的就
有龙震的《玉红草堂诗集》,张霖的《遂闲堂稿》,金玉冈的
《黄竹文房诗抄》,以及张霪的《绿艳亭诗文稿》《帆斋逸稿》
等。
金石收藏与赏玩也是传统文人园林中重要的文化活动。文
震亨 在《长物志》中即指出园林除“亭台具旷土之怀,斋阁有
幽人之致”外,还应“种佳木f圣荏,陈金石图书”,才能“令居
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清初津I]1 ̄9某些盐商
的确将自家园林视为展示其金石书画收藏的场所,如张霖的遂闲
堂即藏书颇丰,被吴雯誉为“履阁藏书一万卷,今古纷纭自;麦
缅”(《简逸峰》1;而安岐的沽水草堂更是“金石考遗文,彝鼎
陈满几”(陈奕禧《津门麓村招引洁水草堂赋赠诗》),并被时人
与明代项子京的藏书楼天籁阁、元代画家倪瓒的宅第清 阁等历
史名楼加以比较,认为“差不愧云”l4 J。
但是到了雍乾时期,天津的盐商私家园林逐渐从园主自娱
的文化性场所转为其开展社交活动的天地,这一点特别体现在
园内频频举行的盛大宴游活动上。例如,乾隆时期水西庄内的
宴游活动即达到“凡四方士大夫以及文人名士偶有经过,周旋
倾倒无倦色”(陈元龙,《水西庄记》)的盛状; “大江南北才俊
凡道出津沽者,一剌投之无不延揽”l, 而其参与者的层次也揽括
三教九流,如大学士陈元龙 、侍郎钱陈群。、学者杭世骏 、赵
执信。、诗人厉鹗。、名僧元弘∞等,甚至乾隆皇帝都曾在水西
庄四次驻跸,并御笔题诗及赐“芥园”(图4)名号。而与其同时
代的寓游园、思源庄等园林内的宴游活动也都是集一时之盛。
此外,园内的刊印活动也是园主文化品位与社交能力的另一体
现。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刊印目标已不限于园主与宾客在园
内的唱和之作,进而扩大到天津的史志修订与相关历史资料的
辑录之中,如乾隆四年刻本的《天津府志》及《天津县志》等
舞
2杨秉钺萧闲园平面【到(引白《续犬津县志》】
书即杀青于水西庄内。
5盐商社会身份的变化与天津盐商私家园林的转折
康雍乾时期的天津盐商私家园林,无论在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上还是在园林构筑方面,都体现出由依靠天然环境造景向借助人
工力量进行景观模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清代初年那种对于园
林天然野趣雅致文人园林的追求也逐步被人工精致构造的景观所
代替。
而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一方面与雍乾时期京城大兴皇家园
林,从而引起私家园林的修筑纷纷效仿具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
面则缘于当时大批工匠与材料汇集京城,使得邻近的天津在人力
和物质资源上具备了修筑精致的园林的条件。与此同时,我们还
需要特别关注这一转变与天津盐商社会地位的变化。
清初的天津盐商虽然富可敌国,但在“文化本位占绝对统治
地位的时代,商人无论多么有钱,也不会受到社会的尊崇”|f ,
而成为士人的一部分则是他们获取社会身份的唯一途径。因此清
初的天津盐商多热衷仕途,并在日常生;舌中积极仿效士大夫的生
活方式,以期获得社会地位和提升自己的声望。天津盐商金玉冈
“夙慕宋处士林逋之为人,尝冒雪至孤山拜其墓,每冬梅盛开辄
设位,荐以酒果”l7】。张霪也是“尝科头毂履行街衢间,为车马
客所辟易,或闲走郊垌,访友于道院僧寮,即事阄题啸歌以为
j朱彝尊(1629_I1709),字锡鬯,秀水人,清代诗人、词人、学者,曾纂修《明史》,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词综》等。
善吴雯(1644—1704),字天章,辽阳人,清代诗人,与傅山有“北滞南吴”或“二征君”之说,著有《莲-羊集》。
壹姜宸英(1628 1699),字西溟,浙江慈溪人,著书画,与笪重光、汪士鉴、伺焯并称为康熙四家。
誊文震事(1585--1645),字启美,江苏苏州人,文徽明曾孙,善诗文绘画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香革诗选》《文生小草》等。
陈元龙 652-1736),字广陵,浙江海宁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
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浙江嘉兴人,j醐大臣。
杭世验(1695--1773),字大宗,浙江仁和人 清代文人、画家,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耍越 言(166r2_1744),剥申符,山东博山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等。
萤/ ̄(1692--1752),字太鸿,叉字雄飞,钱塘人,清代文学家,新西词派中坚人物,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元弘,浙江会穰人,清代名僧,能涛,善画,著有《高云诗集》《越风》等。
●●
●
●
一
…- ^
LA History
快”[71。此时的园林不仅是园主休闲游赏的场所,更是他们自我
实现和积极入世的渡口,因而造园时对天然野趣的追求,以及重
视园内收藏与唱酬等物质文化活动,都可视为他们以自家园林为
舞台演绎其士大夫睛结的体现,也很好地反映了他们企图晋此获
得社会身份的那种自我陶醉的心态。
但是“肇始于雍正元年芦商捐银十万两”luj的盐商报效制度
却为盐商社会身份的提升提供了另一途径,而通过仿效士大夫提
升自身地位的方式也不再是盐商获取社会声望的唯一手段。所谓
报效制度,就是盐商通过提供应急军需、赈灾济贫、备公皇室等
途径将钱捐输给朝廷,从而获得官方在经济优惠方面的回馈和加
恩赐衔的做法。与此相应,这时的园林也已不再是园主们沉湎于
士大夫梦境的空间,转而成为他们获取社会资源与声望的场所,
以及谋求权力与地位的进阶。规模庞大且精致人工化的园林,所
展现出来的不仅是其表面的形式,更是隐身于园景背后的权力与
财富的象征。至于那些令达官贵人与社会名流趋之若鹜的宴游,
以及发生于园内的方志和史料的编撰,所带来的也不仅是园主们
精神上的愉l兑,更令他们在社会地位与个人声望的上升中获得满
足感。
6总结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随着康雍乾时期北京皇家园林
的大事动土以及盐商社会身份的变化,清代初期盛行的对于天然
雅趣的文人化园林的推崇逐渐向精致人工化的园林景观的追求转
变,这一转变的时机大约发生在雍正朝至乾隆朝早期。与此同
时,私家园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逐渐从园主内心文人空
间的再现向园主社会身份财富的象征转化。正是在这样的转折
中,早期园林内积极进取的倾向逐渐丧失,并为中国古典园林最
后一个繁荣期之后的盛极而衰埋下了伏笔。
4
图3朱Il}6描绘水西庄景象之《秋庄夜雨渎书图》f引自《天津历史名园》)
幽4乾隆御笔题写的芥园(引自《天津历史名园》)
参考文献:
f1】周雏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 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 999:183
【2l(清)张焘津门杂i&lMl游艺山庄藏版.光绪十年
(1884年):卷上盐坨
f3 J王兆祥.天津盐商与天津园林建筑I_J1中国房地
产,2{)08(3):74—75
【4l(清)张志奇,等.天津县志lM J.清乾隆四年
(1 739)//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套《天津通志,旧志
点校卷(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99:番之
七城池公署志附坊表驿递津梁园亭
【5l天津简史编写组天津简史IMl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7:1
I6l章英华明清以迄民国中国城市的扩张模式:以北
京、南京、上海、天津为倒IJ1.汉学研究,1985(12):
535—58n.
1 7 J(民)高凌雯纂.天津县新志【Ml,民国二十年
(1 93I)//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
点校卷(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99:卷
二十一之二,人物(二);卷二十一之一,人物(一)
l 8l刘海岩 关于近代天津文化及其特质的对话
【M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 第
1olg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73
【9l赵尔翼,等.清史稿lM 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一二三卷食货志・盐法
编辑/王媛媛)
J 作者简介:
f 张亦弛/1嘴5牟g/g/天津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j 中国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历史与
历史景观保护
本文发布于:2023-02-15 20:4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yoguilin.com/write/167646481525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